铁树开花了!
最近金融板块集体大涨,中国平安4月27日迎来时隔8年的涨停。中国银行5月8日近8年来首次涨停。“大象起舞”背后,最大的启动器是“中特估”的提出。
万得中特估指数及沪深300今年以来走势
“中特估”简单来说,就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。最早是2022年11月21日,易主席在金融街论坛上首次提出的“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,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”。
次月,上交所发布《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》,指出将“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”。
2023年5月11日,上交所举办“发现央企投资价值促进央企估值回归”业务交流会。
目前,“中特估”主要被市场理解为做大做强央企、国企,促进估值重估,引导资本市场资源服务国家战略。
一
中特估的时代背景
长期以来,在资本市场上,无论是从市盈率还是市净率角度来看,国企估值水平均显著低于民企。
截至2023年4月19日,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,央企估值最低,PE-TTM为10.87,远低于民企(43.40)外企(38.49)。
尤其是银行、建筑、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,估值显著较低。例如,目前上市的42家银行中,仅宁波银行、招商银行PB大于1,交通、华夏、浦发银行的PB仍在0.4以下。这种现象长期下去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2021年,国企资产总额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60%以上,虽然数量仅占企业总数的1.2%,但其营业收入占比却高达25.8%,利润占比达到22.4%。
可以说,央国企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,重要核心领域的定海神针。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水平却长期低于非国企和海外同行,单纯套用西方估值体系并不能衡量其真正价值。
在当前民营经济困难,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时候,急切需要促进央国企估值修复,回归合理水平,承担更重大的责任!
这是中特股背后的时代需求。
二
中特估的意义
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,具备深刻现实意义。
1、补充财政收入。
我们的国家财政预算有“四本账”,分别是:一般公共预算、政府性基金预算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。
“第一本账”,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.48亿元,支出260609.17亿元,收支较为艰难。
“第二本账”主要来源为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,随着房地产周期下行,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骤降2万亿,对财政贡献难以为继。
“第三本账”,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.6亿元,支出3395.32亿元。
“第四本账”社保基金,2022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.98亿元,支出91453.11亿元。随着老龄化的加剧,势必将持续承压。
财政缺钱以后怎么办?哪里来钱?
一直趴在地板上的巨额国资是很好的选择!
粗略估算,2021年国有资产308.3万亿元,如果总资产回报率提高一个点,就将新增3万多亿收益,可以补上土地出让收入减少部分。
二、帮助地方政府和城投化解债务。
2017年以来,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以年均16.3%的速度快速增长,远高于同期名义经济增速的7.8%。负债率攀升下,债务风险不断累积。
而提振央国企的估值水平,可以提高其融资、发债能力,降低地方债务负担,再加上通胀对债务的稀释,资产可以覆盖债务的时候,也就不存在债务风险了。
例如,与地方政府,城投平台关系密切的银行,是本轮“中特估”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提高银行的估值,能够增厚其跨周期的资本实力,满足再融资需求,补充资本,夯实提振ROE,改善资产质量,从而化解自身风险,更好地帮助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化解债务。
私人财富学堂观点
1、“中特估”大概率会是贯穿全年的主线。
2、国有资产估值修复,既能实现国有资本的盘活和增值,还能纾困财政,摆脱房地产依赖,从土地财政转向国企股权财政,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