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推出共有产权房!
1月17日,深圳甩出一个新年王炸——住建局连发4份与保障性住房相关的征求意见文件,深圳整个保障房体系将面临大变革,涉及近20万人的买房安家问题。
先和大家提几个重点:
1、共有产权住房,售价为市场参考价的50%。
共有产权房的申请条件:
1)深圳户口;
2)在深缴纳社保满5年;
3)无自有住房;
4)未在本市享受过购房优惠政策;
5)5年内未在本市转让过或因离婚分割过自有住房等。
2、封闭流转,不可入市交易。
自签订买卖合同之日起,房子满五年可转让,但不能入市交易,不能自主售卖,只能封闭流转。
共有产权房因此几乎没有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,只能单纯居住,没有任何套利空间,在制度上彻底堵住了炒房投机的漏洞。
3、不再建设安居型商品房。
以前深圳的安居房,初衷是给没钱的普通人建的,但最后基本都落到有关系人的手里,真正没钱的人反而买不到,变成了轻松套利的工具。
02
釜底抽薪、“一石三鸟”
封闭式流转不可入市交易,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棋,除了能够遏制牟利空间,还能产生“一石三鸟”的效果:
1、解决深圳刚需普通家庭的住房难问题,保证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(共有产权房不仅有厕所,还能落户、上学。)
2、把房地产市场盘活起来。商品房归市场,保障房归ZF,两条腿走路。既能保证刚需的住房需求,让有钱人可以继续购买商品房,ZF也能获得税收和卖地收入。
3、为迈入新加坡模式扫清障碍。将来深圳房地产结构格局将会是:40%的商品房(可炒可涨,保证地方财政收入)、60%的共有产权和公租房(没有可操作的利润空间,为深圳留住人才提供支持)。
03
抛弃香港模式,学习新加坡
1、香港模式。
全球高房价代表的香港,经济高度繁荣,住房却面临困境,人均住房仅16平米。
大量市民居住条件差,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,只能过着「弯腰屈膝」的日子。
由于师从香港,深圳楼市香港化趋势一直很明显,房价过高、上涨过快,负面效应开始逐渐显现——人地矛盾加剧、普通家庭买房难、对人才吸引力和产业生存发展形成挤压、极大地遏制居民消费、增加金融风险、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。
近些年,不少制造业企业、项目迁出深圳,转移到周边的惠州、东莞等城市。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,深圳的下一站,有可能就是香港,第二产业彻底退出,完全只剩下第三产业。
2、“新加坡模式”。
新加坡实行“居者有其屋”政策,通过低价出让国有土地,大规模建设公有住房,打击投机倒把,保障了人民的住房需求,有效地解决了住房短缺和住房支付问题。
新加坡是世界上拥屋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截止2016年,高达82%的公民居住在组屋里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.6。
虽然新加坡房价非常贵,但整个城市的经济并没有被房地产绑架,人口活力没有被房地产搞到窒息。有钱人购买完全市场化的“私宅”,钱不多的人购买便宜的“组屋”(价格只有市场化的“私宅”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)。
3、未来中国楼市的新方向。
从2017年开始,中央就一直在提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”,二十大: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”。
作为中国楼市模式改革的尖兵、极具代表性的楼市风向标,深圳共有产权住房持续推进,实际上是积极向新加坡模式靠拢——让收入不高的人都能买得起打折出售的共有产权房,剩下的商品房则完全交给市场。
也释放出关键的时代和行业信号——楼市将从香港化,向着大城市“新加坡化”,边缘地区“鹤岗化”不断演变。
04
私人财富学堂观点
1、今后深圳的住房市场将基本告别香港模式,拥抱新加坡模式,一个楼市新时代开启。
2、学习新加坡模式应在“神”不在“形”,重点学习住房问题的解决思想,真正把住房当做民生看待,不让住房市场转变为金融市场。